触绳结温度 悟传承力量
2025年7月,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“雅韵染九州,文脉灌云川”实践团队南京分组的9名同学,在南京市开展了以“非遗传承与匠人精神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通过实地采访金陵绳结非遗传承人盖静老师、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宣传等方式,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,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承的理解。
筹备阶段的资料梳理,让成员对金陵绳结有了系统认知。通过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地方志的记载,绳结这项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,最初用于服饰装饰与节庆礼俗,以“十字结”“吉祥结”为基础,讲究“一线到底、环环相扣”的特点。那些关于绳结与南京人生活的记载,让成员们意识到这不仅是技艺,更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文化记忆。
(图为展览的绳结。许欣然 供图)
7月1日上午,走进盖静老师位于甘熙宅第的工作室时,团队成员被眼前的景象打动。墙上半米宽的“团圆结”挂饰、书签上小巧精细的“平安结”以及复刻的明清“盘长结”,每一件作品都透着匠心。盖静老师身着金色旗袍,正专注编织“梅花结”,银线在她指间穿梭,转眼便勾勒出含苞待放的形态——这是取南京“梅花城”之意的标志性作品。采访中,盖静老师那句“绳结的精髓在于‘心手合一’,一根线不能断,一个结不能错,就像做人,要踏实、要坚韧”,让在场的同学印象深刻。当她谈及“年轻人嫌编结耗时,一个复杂结需3天完成,愿意学的少之又少”时,成员们都有所触动;而随后那句“好在政府重视,社会也支持”的乐观,则让大家感受到传承的希望。采访全程,团队成员各司其职:有人主问,有人记录,镜头里,盖老师对谈及文化时的侃侃而谈与自信的表情,都被细心留存,这些素材后来成为5分钟纪录片的重要内容,字幕标注的“盘长结”“梅花结”等术语,让更多人看懂了绳结的门道。
(图为成员们与盖静老师见面。许欣然 供图)
7月15日的社区公益活动,让非遗走进了青少年生活。成员们制作的PPT生动展示了绳结的历史与样式,团队准备的彩色绳子刚摆出来,就吸引了20名孩子的目光。活动中,一人负责PPT宣讲,一人演示“吉祥结”编法并讲解“吉祥结代表平安、如意结象征顺遂”的寓意,还有人用相机记录孩子们与作品的合影,这些照片后来被贴在“非遗传承墙”上,成了最鲜活的传承印记。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,到逐渐编出成型的绳结,负责指导的同学真切感受到:当传统技艺与新质力量相联结,传承便有了温度。
线上问卷收集的200余份数据,也让成员们对传承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数据显示公众对只有不到半数的人了解金陵绳结,且了解渠道少。这让他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:要让绳结文化与网络媒体结合,走进社区、校园,制成服装装饰或文创作品。这份基于真实数据的思考,让大家明白传承不仅需要热情,更需要科学方法。
团队协作中的细节,更让成员体会到集体力量。采访时,摄影组的同学发现光线不足,立刻调整站位,确保拍到盖老师编结的完整镜头;社区活动中,指导孩子的同学忙不过来,分管其他工作的同学也会帮忙,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,让活动顺畅推进。
实践结束时,每个人手中都多了一份特殊的“收获”:或许是盖静老师赠送的“平安结”,或许是社区孩子亲手编的歪扭绳结,或许是那份记录着200份问卷数据的调研报告。这些物件背后,是对“匠人精神”的具象理解——盖静老师为复刻失传的“双钱结”翻阅古籍、反复试验的坚守,为适应现代审美引入莫兰迪色的创新,都让大家明白:非遗传承,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,是热爱与坚持的叠加。
(投稿人 陈建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