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百戏博物馆:探寻昆曲文化的前世今生
在江南水乡昆山,有一座承载着深厚戏曲文化底蕴的殿堂——昆山百戏博物馆。踏入馆内,就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昆曲文化探索之旅,每一处展品、每一段介绍,都让我对这门古老艺术有了全新的感悟。
2025年7月3日,怀着对昆曲的浓厚兴趣,我来到了位于昆山市巴城镇并蒂莲路10号的昆山百戏博物馆。这座总建筑面积约1.7万平方米的博物馆,建筑之形取“工尺谱”意,从外观看就充满了艺术韵味,还没踏入其中,昆曲的悠扬意境就扑面而来。
一进馆,通史厅便以时间为轴,清晰铺展昆曲的发展脉络。从源头初现,到魏良辅以匠心改革昆山腔,融海盐腔、弋阳腔等南曲之韵,纳北曲之刚,终成婉转舒缓的“水磨腔”,让昆曲一跃成为“百戏之师”,影响绵延数百年。泛黄的史料、斑驳的图片,似在耳畔奏响远古的丝竹,带我见证昆曲从萌芽到鼎盛的璀璨历程。在这里,明清文人墨客对昆曲的痴迷跃然眼前——那时的它,是宴饮雅集的标配,是市井生活的亮色,无数经典剧目便在这般热烈的土壤中生根流传。
继续深入博物馆,专题厅里展示的全国348个剧种全貌令人大开眼界,昆曲在其中独树一帜。通过展示的百余件剧本、曲谱、戏服、道具及其他与戏曲相关的文物,我仿佛能看到昆曲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。精美的戏服上绣着精致的图案,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传统工艺的精湛;古老的曲谱虽然文字晦涩难懂,但却承载着昆曲独特的旋律和节奏。
多媒体厅里,科技与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。3D立体场景中,《牡丹亭》的亭台水榭近在咫尺,杜丽娘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”的唱词悠悠传来,演员的水袖轻扬、眼波流转清晰可辨,让人沉浸式跌入昆曲的细腻意境,读懂唱词里藏着的万千心绪。
图为通讯员观看昆曲片段 郑亦婷供图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探索体验厅。在这里,我有机会试学昆曲曲谱,试弹昆曲常用乐器。在人工智能指导下,我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昆曲身段动作,看似简单的动作,却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,这让我对昆曲演员们的辛勤付出有了更深的敬意。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每一次挥袖都传递着细腻的情感。这种亲身体验,让我对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也更加珍惜这份传统文化的瑰宝。
走出博物馆,暮色中的建筑更显古朴。这场探访,不仅让我系统梳理了昆曲的辉煌过往,更在触摸文物、试穿戏服、学练身段的过程中,触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。原来昆曲从不是书本上的铅字,而是鲜活跳动的生命。守护这份遗产,让更多人听见它的韵律、爱上它的故事,便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应——愿这朵艺术之花,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。
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合照 杨佳颖供图
昆山百戏博物馆的这次调研,让我收获颇丰。我不仅系统地了解了昆曲的辉煌历史与精妙艺术形式,更通过亲手触摸文物、亲身试穿戏服、学习身段动作等沉浸式体验,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生命力。昆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,而是一种鲜活、生动的艺术存在。我意识到,传承和保护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,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了解昆曲、喜爱昆曲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投稿人 郑亦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