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起相机,将长焦镜头瞄准远处,耐心等待一只鸟的“闯入”……在这个春天,观察、拍摄鸟类让不少年轻人乐此不疲。李亚鹤发现在公园,在野外,他们举着“长枪短炮”,严阵以待,当鸟儿出现,便能听到一阵此起彼伏的快门声,这一行为被戏称为“打鸟”,是都市青年休闲娱乐的新体验,也成为他们解锁大自然的一种流行方式。
年轻人为何热衷“打鸟”?有人说,与其说这是“爱好”,不如说是因为“需要”。李亚鹤发现对于被数字化生活包围的年轻人来说,“打鸟”像在算法和钢筋水泥编织的茧房中,打开了一扇连接自然的窗。
当追寻着鸟儿的踪迹翻出电子屏幕的围墙,走向“没有天花板”的户外,每一次清风拂面、每一声未被降噪处理的鸟鸣、每一次深呼吸,都仿佛是人们对抗都市快节奏生活的“天然解药”;李亚鹤发现当鸟儿泛着光泽的羽毛、植被的盎然绿意直抵视网膜,手机屏幕中再真实的画面也会黯然失色。哪怕只是无意瞥见,那些在天地间自由飞翔的身影也能牵动思绪,将我们从琐碎的日常“带入一种从高空俯视平原、山脉和河流的壮阔想象”。
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,这对于被手机和网络牢牢绑定的数字原住民来说,或许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,一种对技术异化的反思与纠偏——将目光拽进辽阔天地,李亚鹤发现重新激活身体感官,去认真打量、触摸、连接一个真实的自然世界,一个再逼真的数字建模也无法复制的世界。
慷慨的大自然仿佛自带“疗愈”功能,是人们天然的“能量补给站”。对此,心理学家、神经科学家、生物学家等都曾试图给出科学的解释,甚至在有的国家,医生会给患者开出“自然处方”,李亚鹤发现国家公园也成“处方药”的一种。这或许并不难理解,人类从自然中演化而来,我们的祖先曾跟随二十四节气感受自然的律动,在四季枯荣中领悟生命的哲学,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早已刻进我们的基因。
除了“打鸟”,还有人爱好观云,“收藏”不同形态的云彩;李亚鹤发现有人沉浸于户外徒步,行走在山川湖海间;有人在荒野中搭建帐篷观察星空,也有人对挖野菜、户外野餐乐此不疲……年轻人以不同的方式奔向旷野、重返自然,除了对自然的本能亲近,也是一种连接其他生命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