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根丝线系文脉 青春力量助传承
2025年7月,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“雅韵染九州,文脉灌云川”实践团队南京组的9名学生,在南京市开展了以“非遗传承与匠人精神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通过寻访金陵绳结非遗传承人、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宣传、发起线上问卷调查等形式,深入探寻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,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。
7月的南京暑气渐浓,甘熙宅第的青砖灰瓦间却藏着一份静谧。实践团队成员走进金陵绳结传承人盖静的工作室,立即被墙上悬挂的各色绳结作品吸引:直径半米的“团圆结”红得热烈,系在书签上的“平安结”小巧雅致,复刻明清风格的“盘长结”丝线细腻如发。盖静身着金色旗袍坐在工作台前,银线在她指尖翻飞,短短十分钟,一朵含苞待放的“梅花结”便初具雏形。“这是金陵绳结的标志性作品,取南京‘梅花城’之意。”盖静举起作品介绍,丝线在她掌心留下淡淡的压痕。
“绳结的精髓在于‘心手合一’。”盖静边演示边讲述,“一根线不能断,一个结不能错,就像做人,要踏实、要坚韧。”她从2016年开始学习绳结技艺,近十年间从未间断。为复刻失传的“双钱结”,她翻阅十余本古籍,反复试验上百次才找到正确编法;为让传统绳结适应现代审美,她将莫兰迪色系引入丝线,设计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手机挂饰。谈及传承困境,盖静眼中掠过一丝忧虑:“编结耗时费力,一个复杂结需要3天才能完成,现在愿意静下心学习的年轻人太少了。”但她随即露出笑容:“好在政府重视,社会也越来越支持非遗保护,这让我更有信心坚持下去。”实践团队成员分工明确,有人专注记录技艺细节,有人用相机捕捉编结瞬间,有人全程录制采访视频,将这些珍贵画面制作成5分钟纪录片,字幕标注“十字结”“吉祥结”等关键术语,让更多人了解绳结背后的故事。
(图片内容:盖静老师在工作室展示金陵绳结标志性作品“梅花结”。许欣然 供图)
7月15日下午,团队在南京某社区开展“非遗进社区·绳结润童心”公益活动。20名青少年围坐成圈,桌上整齐摆放着五颜六色的丝线和剪刀。团队成员展若涵通过PPT讲解金陵绳结的历史:“这项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,最初用于服饰装饰和节庆礼俗,‘一线到底、环环相扣’是它的独特魅力。”另一边,成员们分组教学,有人演示“吉祥结”编法,有人讲解“如意结”的顺遂寓意,孩子们的手指在丝线间穿梭,偶尔因打结出错而皱眉,却都坚持完成了自己的作品。
活动现场设置了“非遗传承墙”,孩子们将编好的绳结作品与自己的合影贴在墙上,红色、黄色、蓝色的绳结在阳光下格外鲜艳。“这个平安结要送给奶奶,希望她身体健康。”一名小女孩举着作品认真地说。家长们纷纷表示,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了传统文化,回家后还主动查阅南京非遗资料,这种从实践到探索的转变令人欣慰。团队成员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,镜头里既有孩子们专注的神情,也有挂满墙面的稚嫩作品,成为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。
(图片内容:实践团队正在对盖静老师进行采访。许欣然 供图)
实践后期,团队发起线上问卷调查,收回200余份有效数据。分析显示,公众对金陵绳结的认知度较高,但参与体验渠道匮乏。据此,团队成员陈建华和吴子豪撰写调研报告,提出“协作式体验+生活化设计+网络二次传播”的推广模式:通过社区和校园活动让更多人亲手体验编结,将绳结融入服装装饰、文创产品等日常生活场景,再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传播。“我们尝试用年轻人的方式推广非遗,让绳结从展柜走进书包、钥匙扣和T恤领口。”团队成员顾钦说,这种“采访+传播”的模式,为非遗传承探索出一条青春路径。
从前期筹备时梳理史料、联系传承人,到实地采访中记录技艺、捕捉故事,再到社区活动里教学互动、收集反馈,团队成员在协作中收获成长。采访时发现光线不足,摄影同学及时调整站位;社区活动中指导人手不够,文字记录同学主动补位。每晚的“复盘”会上,大家汇总问题、商讨对策,摄影同学提出的“用延时摄影展现编结过程”的建议,最终成为纪录片的亮点。这些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,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精神的传递,而青春力量的注入,正让
金陵绳结这颗“文化明珠”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
(图片内容:实践团队结尾合影。许欣然 供图)
(投稿人 吴子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