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“微光‘童’行、情满童心”社会实践队15名队员于2025年6月至7月间赴兰州市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中心开展“关爱特殊儿童,共筑温暖未来”主题实践活动。
本次活动聚焦特殊儿童群体需求,围绕教育保障、康复服务、家庭支持及社会融入四大核心领域,为特殊儿童及家庭传递温暖关怀。通过前期政策研读、问卷设计及专家咨询,实践队构建了多维度的调研框架,涵盖特教工作者深度访谈、家长需求问卷及儿童行为观察记录。团队精心策划艺术互动、体育拓展、传统文化体验等多元化形式适配不同儿童发展需求的系列活动,确保实践活动精准服务儿童群体。
(图为社会实践队合影 供图:吴法宇)
在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,实践队协助学校精心筹备了文艺汇演,主动承担起场地布置、道具传递、秩序维护等工作,确保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。队员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武术表演,刚劲有力的拳术、行云流水的动作,展现着中华武术的魅力,拉近了小朋友们与队员的关系。汇演结束后,队员们主动走进教室、宿舍和活动室,帮孩子们打扫卫生,陪他们聊天、做游戏,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怀。
(图为实践队参与文艺汇演合照 供图:张殷倞)
为了让孩子们体验更多元的乐趣,实践队特别邀请学校弓箭社团的成员到实践场地,在弓箭社团专业人员指导和队员们辅助下,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拉弓、瞄准、射箭,感受着传统射箭运动的独特魅力。当弓箭的弦音还在耳边回响,队员们又带来了它的“迷你版”——投壶游戏,孩子们争相尝试,小小的箭矢投入壶中的瞬间,总能引来一阵欢呼,一张张笑脸格外灿烂。
(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孩子体验传统射箭 供图:贾铭萱)
(图为实践队员辅助小朋友开展投壶活动 供图:贾铭萱)
为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,实践队特别设计了“水火箭”制作与发射环节。孩子们亲手组装塑料瓶火箭并放入发射架,当水火箭“咻”地一声冲向天空时,现场立刻响起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与掌声。随后,队员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了火箭升空的物理原理知识:水的反作用力如何推动火箭升空,气压与动力的关系怎样影响飞行高度等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接触科学、爱上科学。
(图为小朋友发射自制水火箭 供图:贾铭萱)
欢笑声中,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工艺体验悄然展开。漆扇制作台前很快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孩子,队员们挽起袖子示范着:“看,颜料会在水里跳舞哦!”当五彩的颜料在清水中缓缓舒展、晕染开来,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“哇”的惊叹——有人小心翼翼地将扇面浸入水中,有人屏息凝神观察颜料游走的轨迹,每当意外形成独特纹理时,总会响起阵阵欢呼。晾晒区渐渐挂起了一片绚丽的“彩虹”,每个扇面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:有的像落日熔金,有的似春山叠翠。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骄傲地展示扇面上绽放的“星空”:“这是流星划过的样子!”阳光透过薄如蝉翼的扇面,将孩子们的笑颜映得格外明亮。这些独一无二的作品,正承载着传统技艺的新生,也记录着这个夏日最珍贵的相遇。
(图为实践队员辅助小朋友制作漆扇 供图:贾铭萱)
(图为孩子们展示亲手制作的创意漆扇 供图:贾铭萱)
为让孩子们全面发展,实践队特别设计了融合康复理念的趣味运动会,包括趣味篮球、羽毛球比赛、平衡游戏等。在安全、轻松的氛围中,孩子们积极参与,体验运动的乐趣,这些量身定制的运动项目,既锻炼着孩子们的肢体协调性,更让他们懂得:成长的赛道上,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时刻。
(图为实践队员与学校篮球队进行的篮球比赛 供图:贾铭萱)
这份温暖的陪伴还将继续延伸。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,志愿者们将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导盲眼镜来到孩子们身边。协助孩子们佩戴设备,尝试着辨别方向、感知周围环境。这些珍贵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温度,队员们更会细心记录每一条使用反馈,孩子们的童真建议都将成为改进设备的重要参考,让科技更贴近孩子们的需求、温暖童心。与此同时,创意工坊也将如期开启:彩纸在指尖翻飞成振翅的蝴蝶,黏土被捏出憨态可掬的小动物,水彩笔下流淌着孩子们心中的彩虹。队员们相信,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创作,既是想象力的放飞,更是治愈心灵的温柔力量。科技与艺术在此交汇,共同守护着每颗童心最本真的光芒。
在各种活动间隙,队员们分组走进了孩子们的家庭。斑驳墙面上贴满的奖状、母亲说起孩子进步时闪动的泪光、父亲为配合康复训练自制的简易器械……这些鲜活的成长故事让志愿者们意识到,真正的关爱不仅要走进课堂,更要走进生活。
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恰似一缕穿云而下的阳光,既照亮了孩子们澄澈的笑容,也温暖了队员们的青春。当队员们与孩子们挥手告别,走向返程的车站时,那些紧握过的柔软小手、那些分享过的灿烂笑脸、那些被郑重记录的改进建议,都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承诺:这份用专业与温情编织的关爱,将会随着智能眼镜的迭代、康复手册的更新、定期回访的约定,持续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注入光亮。
(兰州理工大学:贾铭萱)